跳到主要內容區

李淑珍教授

李淑珍教授照片

 

李淑珍教授

  • 最高學歷:
    美國布朗大學(Brown University)歷史學博士
  • 聯絡資訊:
    分機:4954
  • 學術專長:
    中國近代思想史、台灣當代文化史、歐洲近代思想史、現代儒學、歷史教育
  • 經歷:
    清華大學共同科兼任講師 (1986-88)
    國立實驗中學兼任歷史教師 (1986-88)
    美國布朗大學歷史系教學助理 (1991-93)
    陽明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研究員 (1998-1999)
   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教系助理教授 (1999-2004)
   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教系副教授 (2004-2005)
   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教系副教授 (2005-2009)
   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史地系副教授(2009-2013)
    台北市立大學史地系副教授(2013-2014)
    台北市立大學史地系教授(2014- )
  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訪問學人(2006下半年)
   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首任校史室主任(2007)
    文建會「文化性資產調查小組」第二任委員(2007)
    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(2008年8-9月)
    美國耶魯大學東亞研究委員會訪問學者(2015年上半年)
   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者(2015年下半年)

 

期刊論文

李淑珍(2000),〈私領域中的梁啟超〉,《當代》,157期,2000年9月,頁100-123。另收於: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主編,《東方文化》,第二期,2003年,頁9-23。

李淑珍(2002),〈「經學式」、「科學式」與「理學式」的歷史詮釋學──近代中國/台灣史學發展的三個面相〉,《當代》,178期,2002年6月,頁32-55。

李淑珍(2004),〈徐復觀在台灣──兼論外省知識份子在台灣史上的意義〉(上)(下),《當代》,2004年2-3月;198期,頁66-85;199期,頁88-105。

李淑珍(2006),〈全球化了的我在哪裡?──儒家人格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〉,《生命教育半年刊》創刊號,2006年12月,頁181-203。本文修訂版〈全球化的我在哪裡?──儒家人格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〉另收於:胡惠林、陳昕、單世聯編,《文化戰略與管理》,第一卷(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1年12月),頁147-179。

李淑珍(2008),〈二十世紀「中國通史」的創造與轉化〉,《新史學》,19卷第2期,2008年6月,頁85-149。(THCI )本文另收於:李明輝、丘黃海主編,《理解、詮釋與儒家傳統》(台北:中研院文哲所,2010年。頁163-229)又收於:賀照田、高士明主編,《人間思想》第五輯,2016年4月,頁271-315。

李淑珍(2009),〈見山不是山,見山又是山?──論林語堂的二度改宗經驗〉,《新史學》(北京中華書局版),3卷,2009年12月,頁216-264。

李淑珍(2010),〈徐復觀與《民主評論》的民主想像──儒家/民主的多重詮釋〉,收於:王中江、李存山主編,《中國儒學》第五輯(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10),頁89-136。

李淑珍(2011),〈自由主義、新儒家與1950年代的台灣自由民主運動〉,《思與言》,第49卷第2期,2011年6月號,頁9-90。(THCI )本文另收於:高瑞泉主編,《自由主義諸問題》(《中國思潮評論》第四輯)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2年3月,頁175-234。

李淑珍(2011),〈台灣思想史上的科月人(1970-2010)〉,《思想》第19期,2011年9月,頁35-85。另收於:賀照田、高士明主編,《人間思想》第三輯,2015年12月,頁254-294。

李淑珍(2014),“ ‘China’ in Exile: The Case of Xu Fuguan,” in Oriens Extremus, no. 52, 2014, pp. 105-136.

李淑珍(2014),〈從李叔同到釋弘一──意義危機時代的信仰歷程〉,賀照田、高士明主編,《人間思想》第一輯,2014年11月,頁170-211。

李淑珍(2019),〈冷戰時代的美國與世局——徐復觀的當代新儒家觀點〉,《思與言》,第57卷第4期(「重思東亞脈絡下的冷戰」專號),2019年12月,頁73-134。(THCI , TSSCI)

李淑珍(2020),〈「道德美學」與中國性:新儒家美學試論〉, 《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》,第17卷第1期,2020年6月1日,頁177-222。(THCI , Scopus)

研討會論文

李淑珍(2006),〈現代中國知識份子的信仰蛻變──論弘一/李叔同的改宗經驗〉,宣讀於:中研院中國文哲所主辦,「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」研討會,2006年 11 月16日。

李淑珍(2009),〈小民懷土︰清代台灣農民意識的變與不變〉,宣讀於︰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主辦,「史地學術研討會」,2009年10月29日。

李淑珍(2009),〈《民主評論》的民主想像──以徐復觀為中心的考察〉,宣讀於: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辦,「徐復觀學術思想中的傳統與當代」國際學術研討會,2009年12月5-6日。

李淑珍(2010),〈自由主義、新儒家與1950年代的台灣民主運動──從徐復觀的視角出發〉,宣讀於: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主辦,「社會思潮、文化變遷與中國道路:二十世紀的經驗」學術研討會,2010年6月27日。

李淑珍(2010),〈台灣思想史上的科月人(1970-2010)〉,宣讀於: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中心主辦,「理想、啟蒙、奉獻──《科學月刊》在台灣」學術研討會,2010年11月20日。

李淑珍(2014),〈錢穆與二十世紀中國歷史教育〉,宣讀於:台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主辦,「史地學術研討會」,2014年11月28日。

李淑珍(2015),〈錢穆與二十世紀港台歷史教育:主題與變奏(1949-1990)〉,宣讀於:台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主辦,「史地研究暨錢賓四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」,2015年11月13日。

李淑珍(2016),”In Defense of Chinese Sensibility: Confucian Aesthetics in the 20th Century,” 宣讀於中央大學文學院、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、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、華梵大學共同主辦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urrent Issues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Neo-Confucianism in the 21st Century,2016年6月18日。

李淑珍(2016),〈毓老時代的開闔起落〉,宣讀於:奉元書院主辦,「第一屆夏學國際研討會」,2016年10 月15日。

李淑珍(2016),〈錢穆與二十世紀港台歷史教育:從繼承到出走(1949-1990)〉,宣讀於:台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主辦,「2016年台北市立大學史地學術研討會」,2016年11月25日。

李淑珍(2016),〈枝條始欲茂,忽值山河改:蔣介石與胡適的1949〉,宣讀於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,「胡適與知識人的變局抉擇」學術研討會,2016年12月16日。

李淑珍(2017),〈錢穆與二十世紀中國歷史教育〉,宣讀於:北京清華大學社會系主辦,「教科書研究與『中國性』」國際學術研討會,2017年9月2日。

李淑珍(2017),〈道德美感與中國性:新儒家美學試論〉,宣讀於:四川宜賓學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主辦,「第七屆儒學論壇暨紀念唐君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」,2017年10月21日。

李淑珍(2017),〈冷戰時代的美國與世局——徐復觀觀點〉,宣讀於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,「東亞冷戰史的重構」國際學術研討會,2017年11月20日。

李淑珍(2018),〈港台新儒家的現代中國史論(上):唐君毅與錢、徐、牟諸家異同〉,宣讀於: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、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、新亞書院及 新亞研究所等合辦,「靈根自植之後——紀念唐君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」國際學術會議,2018年12月7日。

李淑珍(2020),〈冷戰後末世書寫中的西方文明〉,宣讀於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,「文化哲學的模型」學術研討會,2020年10月22日。

李淑珍(2021),〈「劉老師」的台東歲月〉,宣讀於:中華奉元學會主辦,「第三屆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毓老師逝世十週年紀念會」,2021年3月21日。

專書

《東周喪葬禮制初探》,台北︰花木蘭出版社,2009年。

《安身立命︰現代華人公私領域的探索與重建》,台北:聯經出版社,2013。

〈徐復觀論現代藝術 ── 就台灣文化生態及儒家人性論雙重脈絡的考察〉,收於李維武編,《徐復觀與中國文化》,武漢︰湖北人民出版社,1997年,頁544-584。

〈當代美國學界關於中國註疏傳統的研究〉,收於黃俊傑編,《中國經典詮釋傳統(一):通論篇》,台北: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,2002年,頁263-304。

〈現代中國/台灣的歷史意識與自然意識〉,收於黃俊傑編,《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(二)》,台北: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,2002年,頁227-252。

“Xu Fuguan,” in Antonio Cua ed.,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 (New York: Routledge, 2003), pp. 811-814.

〈天、地、人──台灣土木工程自然觀的演變〉,收於:《台灣土木史專題彙編1──台灣土木史與文化資產保存專輯》(台北︰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土木史委員會,2007),頁89-121。

〈從李叔同到釋弘一──意義危機時代的信仰歷程〉,收於:黃冠閔編,《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:多元對話篇》(台北: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,2010)頁69-143。

〈二十世紀「中國通史」的創造與轉化〉,收於:李明輝、丘黃海主編,《理解、詮釋與儒家傳統》(台北:中研院文哲所,2010年),頁163-229。

〈毓老時代的開闔起落〉,收於:《夏學論集(壹)愛新覺羅毓鋆百歲晉拾紀念》(台北:中華奉元學會,2017),頁57-128。

〈「劉老師」的台東歲月〉,收於:《夏學論集(參)愛新覺羅毓鋆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》(台北:中華奉元學會,2021),頁33-49。

” In Defense of Chinese Sensibility: Confucian Aesthetics in the 20th Century,” in David Elstein ed., Dao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Confucian Philosophy (New York: Springer, 2020), pp. 513-540.

其他著作

譯作,《古典民主原論》(譯自 Moses I. Finley, Democracy Ancient and Modern),台北︰巨流 ,1991年。

書評,〈六十年代〉,《中國時報》,1998 年 8月13日。

書評,〈唐德剛三峽史觀宏偉再現〉,《中國時報》,2002年10月27日。

書評,〈年輕人寫的簡明歐洲史〉,《中國時報》,2005年 1月 30日。

書評,〈魔法學校的歡樂與憂愁〉,《中國時報》,2012年 11月 24日。

散文,〈與徐復觀先生對話︰一九九六年十二月某日清晨〉,《中國人物季刊》,1︰2, 1997年夏季。

散文,〈春花秋葉 ── 記布朗大學〉,《當代》,135期,1998 年11月,頁116-125。

散文,〈四十自述〉,2001年,未發表。

散文,〈遙遠的大地〉(農民與中國現代知識份子),《南一教學快訊.高中社會科》,第8輯,2002年11月,頁19-28。

散文,〈歷史意識與生命教育〉,《宗博雙月刊》,第44期,2004年6月,頁10-11。

散文,〈歷史與自然:劍橋紀〉,《思想》,第三期, 2006年10月,頁29-58。

散文,〈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史大事紀〉﹙插圖版﹚,2006,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史網http://archive.tmue.edu.tw/front/bin/home.phtml。

散文,〈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日治時期傑出校友生平事蹟〉,2006,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史網。

散文,〈百年回首──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史紀要〉,2007,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史網。

散文,〈影像百年生活史〉,2007,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史網。

散文,〈台灣現代教育的起源地──校史沿革簡表〉,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概覽》, 2008。

散文,〈台灣光復六十五週年專題座談會──台灣光復前後之社會變遷〉(座談會報告),《傳記文學》,97卷6期,2010年12月。

散文,〈哈佛耶魯側記〉,《台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電子報》,13期,2015年4月。

散文,〈引言──善與綠的腳蹤永不止息〉,收於:陳禮龍《立志做小的農夫CEO》台北:遠流,2017。

散文,〈縱浪大化—悼張政亮老師(1966-2021〉,收於:《台北市立大學史地學術暨張政亮教授紀念研討會》,台北:台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,2021。

〈從毓門弟子到漢學名家:包弼德教授奉元談話錄〉,收於:中華奉元學會電子報, 109期,2023年1月7日。(網址:https://fongyuan.org/newsletter-109/#06 )

學術活動與其他

中國時報開卷周報「1998 十大好書」複審評選 (1998)

台灣大學「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之研究」子計畫主持人(1998-1999)

世界宗教博物館「生命領航員」之「尊重生命型組織」副召集人(2000年)

中國時報開卷周報「2002 十大好書」評選委員 (2002)

教育部顧問室「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畫」評審委員(2004)

世界宗教博物館《生命教育》半年刊編輯委員(2006)

翰林出版社高年級《社會》課本諮詢委員(2006-2022)

文建會「台灣土木文化性資產評定準則研究計畫」顧問(2006)

中國時報開卷周報「2006 十大好書」評選委員(2006)

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土木史委員會歷史諮詢(2008)

教育部顧問室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辦公室「優質通識教育課程計畫」審查委員/績優計畫評審委員(2008)

教育部顧問室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辦公室「優質通識教育課程計畫」審查委員/績優計畫評審委員(2009)

「全國創意教學獎」評審委員(2009)

教育部顧問室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辦公室「優質通識教育課程計畫」績優計畫評審委員(2010)

中國時報開卷周報「2010 十大好書」評選委員(2010)

行政院新聞局第35屆金鼎獎圖書評審委員(2011)

素書樓講堂「錢穆先生著作導讀講座」主講人(2013)

故宮博物院「『神品至寶』日本九州特展」代表團榮譽團長(2014)

獲獎紀錄

台北市立教育大學98學年度第2學期績優通識教師

台北市立教育大學98學年度績優導師

台北市立教育大學100學年度歷史與地理學系教學優良教師

台北市立教育大學100學年度人文藝術學院教學優良教師

台北市立大學通識課程「海洋台灣-多元文化經驗」獲教育部「102學年度第一學期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改進計畫-公民核心能力課群發展(A 類)」補助

台北市立教育大學106學年度歷史與地理學系教學優良教師

台北市立大學109學年度系級績優輔導教師

台北市立大學109學年度院級績優輔導教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