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秦照芬老師 碩士班_考古與文化研究

授課教師:秦照芬

 

 

 

中文課程名稱:考古與文化研究

 

 

 

英文課程名稱:Studies in Archaeology and Culture

 

 

 

修別:□必修課程選修課程通識課程□教育學程

 

 

 

學分數:2

 

 

 

每週上課時數:2小時

 

 

 

先修科目: □有:

 

 

 

本課程與本系核心能力之關連性:

 

本系碩士班核心能力

 

相關性

 

(依本課程與核心能力之相關性進行百分比分配,合計為100%)

 

1.增進學生歷史與地理議題獨立研究之能力。

 

40

 

2.培養學跨領域專業知能掌握與運用之能力。

 

30

 

3.培養學生具備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中之專業能力。

 

30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一、課程簡介

 

 

 

本課程目的在通過對考古學基本概念及古代考古文化之介紹,讓學生對考古成果與歷史文化之研究有更深入之了解,進而能獨立分析考古學文化之專業著作並進行歷史、文化之研究。二、課程目標

 

 

 

1了解考古學之相關知識

 

 

 

2.深入了解歷史及考古文化知識。

 

 

 

3.獨立進行歷史、文化之研究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三、課程進度或主題(可依各週詳列)

 

 

 

   一、導言考古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
二、西方考 古學發展簡史
三、中國考古學發展簡史
四、中國重要的考古文化
五、台灣考古簡史與重要的考古文化
六、考古發掘報告(簡報)解讀

 

 

 

四、教材或參考書目

 

 

 

《基本教材》
《考古學讀本》、《考古學文化論文集》、《考古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》、《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》、《考古學基礎》、《中國考古學報》、《中國考古學會年會論文集》

 

 

 

《參考教材》
一、中國考古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:《人類學集刊》,臺北,南天書局,民67
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:《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》,臺北巿,錦繡出版社,1993
中國考古學研究編委會編,《中國考古學研究 夏鼐 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念論文集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86
中國考古學會編:《中國考古學年鑑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民74
中國考古學會編輯:《中國考古學會年會論文集》,北平巿,文物出版社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:《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84
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資料資訊中心編:《中國考古學文獻目錄1983-1990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2001
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圖書資料室編:《中國考古學文獻目錄1949-1966》,香港,三聯書店,1979
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:《科技考古論叢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89
尤玉柱:《史前考古埋藏學概論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89
文物編輯委員會編:《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-1989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91
王仲殊:《漢代考古學概說》(考古學專刊甲種十六卷),北京,中華書局,1984
北平燕京大學考古學社社刊編委會:《北平燕京大學考古學社社刊》,臺北,南天書局,民68
北京大學考古系編,《考古學研究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92
北京大學考古系編:《中國考古學文獻目錄1900-1949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90
北京大學考古系編:《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三十周年論文集1952-1882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90
弘文館出版社編輯部編:《考古學基礎》,臺北,文海出版社,民72
向緒成編著:《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》,武昌巿,武漢大學,1993
安志敏:《中國新石器時代論集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83
安金槐主編:《中國考古》,上海,古籍出版社,1992
朱文鑫:《天文考古錄》,臺北,台灣商務印書館,民55
朱劍心:《金石學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81
何賢武、王秋華編:《中國文物考古辭典》,遼寧,科學技術出版社,1993
呂理政:《考古遺址現地保存與展示之研究》,臺北,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,1993
李學勤:《比較考古學隨筆》,香港,中華書局,1991
李學勤主編:《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》,昆明,雲南人民出版社,1998
李濟:《李濟考古學論文集》,臺北,聯經出版社,民66
李濟等編:《中國考古學報》(田野考古報告),臺北,南天書局,民67
汪寧生:《民族考古學論集》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89
辛愛罡等著:《穿越時空20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》,成都,四川教育出版社,1996
俞偉超主編:《考古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89
科技考古論叢編輯組編:《科技考古論叢全國第二屆科技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集》安徽,中國科學技術大學,1991
  鼐:《考古學論文集》,石家莊,河北教育出版社,2001
徐蘋芳:《中國歷史考古學論叢》,臺北,允晨文化,1995
殷瑋璋編:《考古學田野工手冊》,臺北,明文出版社,民74
  浩:《隋唐考古》,南京,南京大學出版社,1992
  衡:《中國金石學概要》(《凡將齋金石叢稿》),北京,中華書局,1977
馬克爾瑞:《海洋考古學》,北京,海洋出版社,1992
馬鴻藻:《考古繪圖》,北京,北京大學,1993
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:《海峽兩岸水下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,臺北,史博館,民89
國家文物局:《中國重要考古發現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2000
宿白主編:《蘇秉琦與當代中國考古學》,北京,科學出版社,/2000
張之恆主編:《中國考古學通論》,南京,南京大學,1991
張光明編:《考古卷》,山東,齊魯書社,1997
張光直:《考古學專題六講》,板橋,稻鄉出版社,民77
張光直、李光謨編:《李濟考古學論文選集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90
張光直:《中國考古學論文集》,臺北,聯經出版社,1995
張光直:《考古人類學隨筆》,臺北,聯經出版社,1995

 

 

 

張光直:《商代文明》,北京,工藝美術出版社,1999
現代科技考古研討會文集編委會編:《考古文物與現代科技現代科技考古研討會論文匯編》,北京,人民出版社,2001
郭引強、繆雅娟編:《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獻書目錄》,北京,科學出版社,1993
陳文華:《論農業考古》,江西,教育出版社,1990
陳星燦:《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(1895-1949)》,北京,三聯,1997
陳恩志:《中國化石古人類和舊石器文化考古發現與研究(1901-1990)》,西安,陝西科學技術,1992
陸思賢、李迪著:《天文考古通論》,北京,紫禁城,2000
陸思賢:《神話考古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95
斐文中:《斐文中史前考古學論文集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87
馮漢驥:《馮漢驥考古學論文集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85
黃士強:《考古中國》,臺北,錦繡出版社,民71
黃烈編:《黃文弼歷史考古論集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89
楊樹達:《漢代婚喪禮俗考》,北京,商務印書館,1933
楊鴻勛:《建築考古學論文集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民76
賈蘭坡:《賈蘭坡舊石器時代考古論文集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84
臧振華編輯:《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》,臺北,中研院史語所,1997
裴文中:《中國石器時代》,北京,中國青年出版社,1980
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編輯組編:《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89
衛聚賢:《中國考古學史》,臺北,台灣商務印書館,民62
歷史博物館考古部編歷史博物館考古部編:《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紀念文集》,北京,科學出版社,2000
錦繡出版社編:《考古探奇》,臺北,錦繡出版社,民78
濱田青陵:《考古學入門》,日本,大創元社,昭和161941)。嚴文明:《走向21世紀的考古學》,西安,三秦出版社,1997
蘇秉琦:《中國文明起源新探》,北京,三聯書店,1999
蘇秉琦:《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》,北京,文物出版社,1984

二、台灣考古
宋文薰、連照美:《卑南考古》,台北,南天書局,1987
宋文薰、連照美編著:《台灣地區史前考古文獻目錄》,台北,史前文化博物館,1991
宋文薰、連照美:《都蘭遺址考古學研究報告》,台北,台大文學院人類學系,1996
金關丈夫、國分直一著:《台灣考古誌》,台北,武陵出版社,1990
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:《澎湖海域將軍一號沉船水下考古展專輯》,台北,史博館,民90
國立歷史博物館歷史考古小組編輯:《花蓮港口遺址考古試掘暨口述歷史調查研究》,台北,史博館,民90
張光直編:《台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》,台北,中研院史語所,民66
陳仲玉等:《蘭嶼考古學初步調查》,台北,內政部營建署,1989
曾振名:《台東縣魯凱、排灣族舊社遺址勘查報告》,台北,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,1991
臧振華等:《台閩地區考古遺址(第二期)》,台北,內政部,1994
臧振華等:《台閩地區考古遺址(第三期)》,台北,內政部,1995
臧振華:《台灣考古》,台北,文建會,1995
劉益昌:《台灣的考古遺址》,板橋市,台北縣立文化中心,1992
劉益昌:《存在的未知臺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》,台中縣,臺中縣立文化中心,1999
劉益昌:《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考古遺址類》,台北,文建會,1998
劉斌雄、劉枝萬:《日月潭考古報告》,南投縣,南投縣文獻委員會,民46
衛聚賢編:《蝙蝠洞考古與臺灣山胞》,新竹巿,新竹社教館,民68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《作業要求》
本學期每位同學要閱讀論文十二篇,並擇一篇寫摘要,作口頭報告。學期報告則自行選擇一本考古發掘報告作為分析研究的根據。
研讀論文目錄:
1.
〈江西清江築衛城遺址第二次發掘〉,《考古》19822
2.
〈新疆吉木薩爾北庭古城調查〉,《考古》19822
3.
〈陝縣唐代姚懿墓發掘報告〉,《華夏考古》19871
4.
〈甘肅秦安上袁家秦漢墓葬發掘〉,《考古學報》19971
5.
〈夏代有扈氏與豫北龍山文化〉,《夏商文明研究》,頁118-1211995
6.
〈考古學與中國歷史的重構〉,《考古學讀本》,2006
7.
〈先秦時期我國居民種族類型的地理分布〉,《考古學讀本》,2006
8.
〈龍山文化的禮制〉,《考古學讀本》,2006
9.
〈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〉,《考古學讀本》,2006
10.
〈關於聚落考古學研究中的共時性問題〉,《考古學讀本》,2006
11.
〈關於考古地層學問題〉,《考古學文化論文集》11987
12.
〈關於考古類型學的問題〉,《考古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》,1989
13.
〈辛店文化序列及其與卡約、寺洼文化的關係〉,《考古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》,1989
14.
〈王灣三期文化研究〉,《考古學報》19971
15.
〈從黑陶杯看大汶口龍山文化發展的階段性及其中心〉,《考古學文化論集》21989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瀏覽數: